闽西武平象洞,开基千年以来,便以“一仙三公王”闻名闽粤,一仙即何仙姑;三公王,则指龙源宫的“钟友文、钟友武、钟友勇”三兄弟。千百年来高山仰止、无出其右者。何仙姑道场实在岩前,其仙逝地宁洋(旧称冷洋,与象洞同属“盈塘里”),今亦归岩前镇管辖。而位于象洞洋贝的龙源宫祖庙,如今香火虽旺,却年久失修,残破不堪。
客家钟氏三圣
护国佑民御赐龙源尊王
在闽西武平及粤东梅州松源等客家地区,许多地方都建有“龙源宫”,里面供奉着三尊神像,当地人称之为”龙源公王。公王威武,民众求之常有感应,更以灵签出名,所以几百年来香火鼎盛。然而信仰龙源公王的民众虽多,知道其来源的人却极少。
一门两代十三进士
文昌武曲光耀神州
关于这三尊龙源护国尊王的来历,无论是钟氏的族谱,还是地方志,都有许多详细的记载,此三公王乃北宋时居住在武平县象洞镇千家坪(今象洞镇沾阳村沾阳小学旁)的钟氏兄弟三人、钟氏贤公钟山的三个儿子。
长子钟友文(1037年-1110年,1067年丁未科进士,官拜御史,配萧氏生子有三:毅、密、察皆中进士);次子钟友武(1040年-1106年,1070年庚戍科进士,官拜中丞,配徐氏生子有三:刚、理、齐皆中进士)、三子钟友勇(1067年丁未科进士,官拜光禄寺监尉司,配齐氏生子有五,长子裕、次子温、四子中、五子正皆中进士,三子柔中举人)。故闽西武平钟家享有“一家十四丁,进士十三人”之美誉,环顾神州东南,再无第二。
又据民间传说,友文、友武、友勇三兄弟都是文武双全,自幼便练就一身好武艺,后又前往黎山学法以消灭索要童男童女作为祭品的鸭子精,为民除害。
兄弟三人及其子侄入朝为官后,个个清廉刚正;三兄弟也多次率家丁随军平番征寇,心思缜密而勇猛。
耿直不阿忠臣多遭难
报国无门子孙受牵连
宋神宗时,王安石实施变法,耿直的钟家三兄弟与韩琦、富弼、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范仲淹之子)、以及苏轼兄弟等北宋知名文臣们都成为了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因此也遭到了当权佞臣迫害,最后钟家官员全都被革职,三兄弟只得携众家眷返回祖地,大多回到武平象洞千家坪隐居。
公元1086年,“三友”兄弟复职,此后依然追随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不久以章惇为相的新党上台后又被罢职。公元1098年,奸臣蔡京威胁要“诛钟友文九族”,蔡京任相后,又在1102年制造了“元祐党籍碑事件”,由此整个象洞钟氏家族皆受牵连,被迫从武平逃奔各处,隐姓埋名,甚至改姓为肖、叶姓等,故其裔孙称:“钟、肖、叶不通婚,乃同宗至亲也”。钟氏三兄弟也因此含恨相继仙逝。
英灵护国宋帝敕封
庇佑乡邻万民供奉
钟家三兄弟在世时忧国爱民,侍母至孝。去世后,当地百姓常见其英灵显现。宋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金兵入侵,兵困宋营,友文兄弟英灵不泯,一起显灵北去火烧汴京五凤楼的入侵金兵,后又显灵统率引兵战败入侵金兵救驾宋徽宗皇帝。朝野上下皆惊叹钦服,公元1111年,宋徽宗下旨敕封兄弟钟友文、钟友武、钟友勇三神为“龙源助国尊王”,立宫庙奉祀,命之为“龙源宫”。
而1864年的《上杭县志》也记载:“宋治平丁未科进士钟友勇,原籍武平,历官显要,刚正不阿。高宗朝金兵入寇,友勇忠魂现身,战捷,敕封龙源王爵,妻刘氏封夫人,宫内并塑以像,春秋祀之,灵应异常。”

龙源宫自宋徽宗赐封后,始建于武平象洞镇洋贝村,至今有900余年历史。公元1655年、1711年、1942年曾三次重修。当地民众初一、十五都进宫上香,求签卜卦,消灾化难,常有感应,可谓神恩浩荡。
龙源宫又以灵签闻名,共计有100签,并碑刻签文于龙源宫内,如今已经字迹模糊,但民间仍有一些手抄本流传。
文革期间,洋贝龙源宫惨遭损坏,门前的一对石狮也遭毁丢弃河中,后找回一只。自此后,再无大修,虽香火一直旺盛,但建筑却日渐破败。
除了洋贝村的龙源宫(祖宫)之外,象洞镇沾阳村的千家坪(钟氏三兄弟居住的祖地)、光采村都建有龙源宫或供奉龙源公王,其信徒遍布象洞附近的闽西和粤东地区,广东梅州松源地区的一些客家村落更是视其为村庄的守护神。
广东省梅州龙源宫分别坐落有松源镇元岭小山丘的虎形北端和松源镇宝坑村,其中宝坑村龙源宫最为有名,该宫始建于1507年。
关于这个宫庙的修建据闽汀州府志记载: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四月武平县大洪灾.....至使象洞龙源宫的公王神像被洪水顺流飘到梅县松源镇元岭小山丘河中。捕鱼的当地人廖氏打捞起来有神像三尊,就将之顺手安放在了河岸的岩石之下。后来附近村民有小孩肚痛发热,其母亲就来到石岩下给神像烧香求祈,没想到这些孩子的疾病都痊愈了,附近的人才知道公王灵异,从此吸引了大批的信众来此敬拜。
后来,松源人才探知这是上游象洞龙源宫的敕封龙源助国公王,本想把它们送归象洞,没想到神像根本无法挪动,于是村民便顺从神意,捐资修建了龙源宫。宫内现存大钟一座是明万历四年铸造,有乾隆三十八年重修宫庙时所捐石柱楹联多处,有乾隆五十年清代翰林院士王利亨所作灵签的三块签碑等一大批文物。
就这样,武平象洞钟氏三兄弟因其忠烈,生为人杰,逝化神灵,被当地百姓永远供奉于龙源宫中,世代景仰,其子孙后裔亦是遍布全国各地。
附一:武平象洞洋贝村龙源宫(祖庙)组图:
附二:族谱记载钟氏三兄弟及其后裔简谱:
钟山公 (45世):公生于宋真宗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卒于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公元1064年。妣:李氏。 生友文、友武、友勇三子,即今之龙源公王。
公好义乐施,里中无衣食不能娶与葬者皆仰给之,乡(亲)被屠戮俱施棺葬。公归仙后,安葬于庵桥头,挖开塚时,有石壆,座北向南,葬有大风大雨,棺椁不见,一连三日,本石本砖以复之,及后祭之有黄蜂出,方知乃天葬也,喝“日月形” 。(今象洞镇联坊村“天葬地”,即传闻为钟山公夫妻之坟冢所在。)
钟岱公(45世),配刘氏。生子友盛。时岱公早卒,惟公妻刘氏殷勤教训子侄。
友文 (46世)生于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7年正月十九日辰时,卒于1100年。 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丁末科进士,官御史。 妣:萧氏。生毅、密、察三子。
友武 (46世)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庚戌科进士,官大中丞(本谱云:左侍郎、御史)。生于宋仁宗康定元年庚辰公元1040年十二月十五日午时,卒于公元1106年十月七日。妣:徐氏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年已卯公元1039年三月初一子时。 生刚、理、齐三子。
友勇 (46世)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丁未科进士,官光禄寺监厨使司。妣:刘氏。 生裕、温、柔、中、正五子。
友盛 (46世)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己酉科举人。妣:陆氏。 生发、强、庄三子。
毅、密、察、刚、理、齐、裕、温、柔、中、正、发、强、庄十四公俱博学秀士,时蔡京奸党仍在朝弄权,复行新法,计害钟姓,矫旨复提。诸公遂改名姓时俱住宁化,后逃奔闽赣粤省避难,至宋徽宗时,约1111年平反,才复原姓实名。
毅 (47世) 号二十郎,宋哲宗元佑三年戊辰科进士。妣:王氏。 生懿、美、泰三子。徙冷洋。父子心怀象洞故土,仍归武平县象洞。
密 (47世)号二十一郎,宋哲宗元佑六年辛未科进士妣:谢氏。 生秀、季二子。秀移武平南门。季移上杭城中。
察 (47世) 号二十三郎,生于嘉佑三年1058年。先与刚公奔江南苏州后迁于上杭来苏里。妣谢氏,生三子,层嵩、层翁、层岳。与兄密同榜进士。
刚 (47世)号二十五郎,宋哲宗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戊辰科进士。生于宋嘉佑四年1059年。妣张氏,生一子谅。谅生文达、文进、文远、文遴。迁上杭来苏里立基。
理 (47世)生于公元1062年.龙谱云:宋朝与兄刚同榜进士。为广州刺史,渡名胜二十八郎。字正懋,公秘奔广东长乐县铁卢坝,至宋高宗绍兴年间又回汀州居住,公殁葬于阱秋坑,坟喝“眠狮望月”妣:李氏。生太相,太相生天柱(天柱为南宋镇蛮大将军)。
齐 (47世)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甲戌科进士。徙武平县招信地,字正兴三十郎。妣罗氏,生一子,鼎。
裕 (47世)宋哲宗进士,居武平县城东门屯镇。(本村谱云:屯门武平东门即其派也)生一子亨 。
温 (47世)宋哲宗进士。居漳州,后分一支在泉州,一脉归居象洞。
柔 (47世)宋哲宗时中书舍人。与理公同徙广东长乐县。后迁湖广。
中 (47世)宋哲宗进士,妣邓氏,生文通、文响、文利、文亨、文元、文贞。奔汀州府武平县河坑。裔孙迁四川重庆。
正 (47世)字天,宋哲宗进士。生一子胜。徙武平县,后移镇平县(蕉岭)石窟都。后迁南雄珠玑巷,再迁广西钟山县。
发 (47世)宋哲宗进士。 移广东海阳县。(潮安县)
强 (47世)宋哲宗进士。 移居广东(省)潮州府程乡县,妣杨氏生三子:义德、义相、义明、义伯,后迁直隶嘉应州。
庄 (47世)宋哲宗进士。 徙居潮州、饶平。